笔趣阁 > 长主为妾 > 第4章 第4章

第4章 第4章


既然要出去,冯植就叫人给她换了身便于出行的衣裙,又亲自拉上风帽,她如冰赛雪的容颜就被遮下大半,素色的滚边镶出一张艳光四射的小脸,冯植还不满意,又叫了拿了顶椎帽。芸娘早已等得不耐烦,不住地问好了没有,冯植为怕惊动府里的人,牵着她手从侧门出去,身边一个奴仆都没带。

        应天府的夜市开得正当时,满街灯火璀璨,国朝定都应天府,共领五州十九县,以鼓楼大街贯穿整座皇城,民舍分属左右,官署也离这里不远,是以治安清静,夜间更加热闹。

        每逢佳节,除了划船游湖,猜灯谜一向是明朝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。摊主将谜条贴在花灯纸上,吸引人们驻足观赏。摊位上摩肩接踵,挤满了人,冯植见她一边走还一边回头看,看得目不转睛,就牵着她挤了进去。

        一群文人才子正围在一张灯谜下激烈争锋,口若悬河,却争相败北。芸娘仰头看着那张字谜,边看边念出声:“两画大两画小,打一字。”冯植心中已有答案,却并不提示,笑着低头看她,芸娘细细思索,眼睛一亮,很快就有了答案:“是秦!”

        簇拥在下的文人纷纷用指在掌心写秦,相顾恍然:“是秦,是秦没错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摊主笑着过来,递上彩头雪柳一只,顺势赞道:“小娘子聪颖过人,又有急智,一介女流竟将这些文人才子全比了下去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芸娘个子不高,加上又低着头,看不大清模样。听到有人夸自己聪明,便笑着将脸抬起,花灯跳跃的光影流转在她玉色容颜之上,双眸如点漆灵动,两颊粉嫩,嫣红的唇微微翘着,透着一股娇憨可爱,突如其来的丽色看得摊主一时呆住,竟忘了接下来要说的话。

        冯植以手握拳轻轻咳了两声,摊主惊醒回神,转头对上一双冰冷双眸。摊主心里一惊,立刻改口:“公子好福气啊,得此佳人相伴,真是三生有幸啊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冯植并不理他,接过雪柳为芸娘插上,顺势放下她椎帽前面的轻纱,不让人窥见这丽容的一丝半点,芸娘嘟嘴,反手又将前纱掀起,如此再三。冯植心里想笑,却故意地板起脸来:“你若是不乖,下回我就不带你出去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芸娘不满道:“都挡住了,我还看什么看啊?”

        冯植便哄她:“那先带上,等会儿去吃元子羹的时候再摘下来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一听有好吃的,芸娘才不情不愿地拉下面纱,两人沿着鼓楼长街往西市去,途径斜街市,在靠近德胜门的地方,看见刘懿牵着一匹马跟着两名锦衣卫从城外进来。两人同在朝中任职,朝堂之上也有过数面之缘,此次刘懿大破元朝残余部众,获封昭勇将军的诏令也是由冯植草拟,发往六部。他的辞赋清楚干练,并不过度粉饰辞藻,往往几个字就能揣摩出今上的心思,行文的风格为今上所喜,从翰林院里出来的大部分诏令,均出自冯植的手笔。

        冯植向他一揖:“刘将军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刘懿身着公服,脚踏青泥,衣袍被露水浸得半湿,肩膀和衣襟处洇出深色,像是从深山丛林里刚刚回来,长袍的下摆沾满了草籽落叶,大刀阔斧地冲着冯植一抱拳:“冯学士。”又看了看他身旁头戴椎帽面容不清的女子,叫了声嫂夫人。

        芸娘屈膝半蹲,敛衽为礼,显得身姿极为柔美。因身份特殊,刘懿不便多看,很快就收回了目光。

        两人在路中寒暄了几句便分道扬镳。看那人走远,芸娘轻轻拽冯植的衣袖,悄声问:“这人谁呀?”

        刘懿已经往前走了几步,说话声跟他擦肩而过,如冷水滴落,他心内一凛,回身追上离他最近的一名女子,叫了声公主,那人回头看他,陌生脸孔白了他一眼。

        不是她。

        女子走远了,留他和他的马儿呆立在原地。无数人与他擦肩,又消匿在人群里。街上人流匆匆,没有一个是他想找的那个人。

        冯植领着她逛遍西市,依她所求,带她去西市吃蜜果元子。摊贩挑了一只一头带架的长方木柜,柜子下是个炭炉,上面放了口圆形的铁锅,四周摆满了碧玉粽子,煮出来的东西香气四溢。冯植生性不喜甜食,只点了一碗让她尝尝,芸娘在乡下没吃过这种东西,捧起碗来先放在鼻下嗅了嗅,满脸是笑:“好香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冯植也笑,替她摘下椎帽,放在桌上:“慢慢吃,都是你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她虽然出生乡野,吃相却是极为优雅,碗筷相碰几乎不发一点声响,咀嚼与吞咽也近乎悄无声息,猫似的细巧。她吃了一多半,不经意地抬头,就看见冯植静静地看着自己,双目黝黑,却一言不发,芸娘舀了一勺递到他唇边,他一笑,摇了摇头:“我不吃,你自己吃吧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你怎么一直看着我啊?”芸娘歪着脸问他,双唇水润粉嫩,看得人砰然心动。

        冯植伸手用拇指擦去她唇边的液体,故作不经意地问:“芸娘,你当真不记得从前的事了?”

        她眨了眨眼,缓缓摇头:“不记得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初次见到芸娘就是在溪边,她是顺着河水从上游飘下来的,吓了在河边喝水的冯植一跳,只当是具死尸,将她托到河边,喂了她两口肉汤,没成想过了一会儿自己就醒了,醒来之后问她什么事都只摇头说不知。

        冯植之所以要把芸娘从村里带走,固然想跟她长相厮守,小部分则是出于一种恐惧,这种恐惧来自他的直觉,而他的直觉向来准确——他感觉自己若是不将她带走,她随时都可能消失在茫茫人海中。

        冯植又问:“跟我在一起的时候开心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开心。”她忙不迭点头,笑生双颐。

        看她笑,冯植也跟着笑,心中所想,全是些摆不上台面的龌龊念想:即便你真的是九天仙女,我也要把你锁在我的身边,生生世世,任天王老子也找不回你。

        忽的桥边传来一声巨响,一束彩光直冲天际,烟火当空炸裂,把夜晚照成白昼。街上行人纷纷停下脚步,仰头看向天空,芸娘也跟着抬头看去,五彩光斑映在她的眼底,星星点点流转,说不出的美丽可爱,她笑着指着天空让他看:“看啊冯郎,还有烟花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她在看烟花。

        他在看她。

        漫天星火落下,她跟他面对坐着,四周像是下起了一场金色的雪,纷纷扬扬,将天地万物都盖下,只剩他和她。

        是的,只有他和她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景象终于让他微笑起来。

        宣德楼上,今上朱高炀率众宫眷观灯,大概没觉得今年的花灯跟往年相比有什么新奇之处,朱高炀看了一会儿起身走下御座,宫人撩开垂幔,珠帘后的妇人连忙低头,用绢子拭去眼角的泪水。

        知道她伤心所为何事,朱高炀语气低落:“母后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王太后强笑,招手引他过来:“怎么这么快就下来了?今年的花灯不如皇帝的意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朱高炀今年刚满二十,介于少年跟成年之间的年纪,挨着母亲身边一坐,还如大男孩一般,直言不讳地跟王太后抱怨:“年年如此,看都看烦了,也不知道朕养着那些户部司的人有什么用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王太后满目爱怜,用帕子印了印他额前热出来的几滴汗,柔声道:“明礼以导民,定律以绳顽。也别怪户部司的那些人,都是□□定下的规矩来,他们不敢妄改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王太后十八岁入宫,侍奉当时已经六十二岁的太/祖皇帝,因美貌受宠,接连诞下一儿一女,儿子朱高炀性骁勇,擅骑射,是所有儿子当中最像太/祖的。女儿聪明清秀,天资聪颖,素有才女之称,因这一子一女的关系,年轻时的王太后就颇受太/祖眷顾。某年端午太/祖宴群臣于东苑,检阅公侯子弟的骑术,当时才十三岁的朱高炀就大出风头,接连射中靶心,将所有皇子皇孙都比了下去。太/祖龙心大悦,重重地嘉赏了这个最小的儿子,又出上联叫诸王大臣来对:万方玉帛风云会。当时无人能答,还是她的女儿,才十岁的朱以蕙在哥哥的耳边轻声提点:一统山河日月明。

        朱高炀朗声一答,满座皆惊,□□抚掌大乐,更是喜不自禁,赐马、罗、锦及各色纱,命诸子皇孙向幼子学习,不久之后还将皇位传给了当时并未成年的朱高炀。

        太/祖临终遗诏,妃嫔一律赐死殉葬,朱以蕙像是预见了自己母亲的命运,每每离开王太后就啼哭不止,接连几日迅速消瘦,几可见骨,太/祖不忍最小的女儿没有母亲照顾,便准许王太后不必殉葬,抚养公主成年,因此她才有机会享受之后的滔天富贵。

        每每说起此事,王太后便止不住地流泪,向周围人诉说公主的种种纯孝之举,闻者无不动容。而如今端午佳节,万民团圆,可她的女儿却难觅影踪,想到这里,王太后的泪再也忍不住,向着朱高炀哭道:“别人家的女儿都好端端地围在膝下,怎么偏偏就我的女儿不在身旁,老天究竟把我的女儿藏去了哪?我这么一个金尊玉贵娇滴滴的公主,也不知如今身在何处,受着怎样的苦楚?”

        朱高炀跪在母亲身边流泪:“是儿子看护不力,没有照顾好妹妹,儿子已命锦衣卫围着香柘寺四处找寻,务必毫发无损地将公主带回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数月之前,王太后偶感风寒,秦鲁国长公主朱以蕙去香柘寺为母亲祈福,途中遇暴雨,山地湿滑,载着公主的马车坠下悬崖,因之后接连数日的暴雨,雨水早已将车轮的痕迹冲刷地一干二净,锦衣卫搜遍群山,也只找到了马车的残躯,根本不见公主踪影。

        为了国体考虑,公主下落不明的消息一直没有对外宣布,只说公主抱恙,迁居别院休养,搜寻公主的任务一直都在暗中进行。

        母子二人对坐流泪,这时有内侍匆忙进来,附在他耳边说了句什么。朱高炀跟王太后解释说有外臣觐见,来向圣上贺端午之喜。王太后拭干泪痕,抬抬手:“你去吧,别叫臣子等的太久。”又叫侍女递了张帕子给他,朱高炀擦掉满脸泪痕,整肃面容,再举手一揖,跟王太后告罪,起身出去。


  https://www.biqivge.cc/book/14207283/25081948.html

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biqivge.cc。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:m.biqivge.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