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章 第11章
6
上世纪60年代中期,城乡正从灾荒中慢慢复苏,农民又用汗水替荒沙披上了“绿绒”,大人脸上的菜色减轻,娃儿的脸蛋又像红苹果一样了。此时在报纸和大型音乐舞蹈史诗《莺歌燕舞曲》及《茶花曲》、《海市曲》等的鼓舞下,浪漫主义领袖又用他手中的神笔舞起东风来了。
当□□在国内兴起之际,无独有偶,在地球村的西边,□□的社会思潮也正在成为新宠,青年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。□□初,国内报纸有关专栏中,所登的大都是亚非拉的消息和照片。没过多久,这方面的消息就渐入佳境,美国、西欧、日本的知识分子、大学生和工人也高举m主义的旗帜掀起了造反运动!譬如“花都”巴黎,它素来都用鲜花、霓裳和艺术打扮城市,而今像章和小红书大有取代之势。法国报刊惊呼“巴黎街头出现□□!”成群结队的法国青年身穿绿军装、头戴红五星、胸佩像章、手舞小红书,风一般在香舍丽榭大道上疾走。
甚至连世界级的哲学家福柯也对中国□□兴趣盎然,他乐于引用关于人性分为“资产阶级人性和”和“无产阶级人性”的语录,他在“五月风暴”中为学生队伍喝彩说:“他们不是在干革命,他们就是革命!”他还伙同别的教授加入学生队伍去占领大学的办公楼,勇敢与警察对持。“那个时刻福柯是兴高采烈的。他在屋顶上喜气洋洋向聚集在楼下的警察投掷砖头,同时还小心翼翼注意不把他那身漂亮的丝绒西装弄脏。”结果福柯遭到逮捕,第二天未经审讯而被释放。
学者萨特(学术界他的风头比福柯还盛!)的表现同样精彩。萨特穿着“第一世界”的西服和衬衫,他的女伴波伏瓦(同样是作家和学者!)则穿着“第三世界”少数民族风格的裙子和领巾,两人和学生一同走在大街上,“意气风发,斗志昂扬。”萨特赞扬学生们设置街垒的行动“百分之百正确”,主张“暴力是遗留在学生手中的唯一的东西……应该由学生决定他们的斗争应该采取的形式”。(这是语录影响了他,抑或受了他的影响,待专家研究。)波伏瓦的热情和诙谐一点不亚于他,说学生们刷在巴黎大学墙上那些“大胆”的标语中,她最感动的是“把禁止禁止掉!”
然而此造反并非彼造反,此□□并非彼□□,中国□□造“□□”和“封资修”的反,“巴黎□□”造了些什么反?且听他们在巴黎街头喊的口号:
权力归于想象!
直到用最后一个资本家的肠子勒死最后一个官僚之前,人都是不自由的!
永不工作!
我越谈恋爱,我就越要造反,因而我也越要谈恋爱!
我们睡,我们吃,我们不碰钱!
这些造反者们除了上街游行、袭击警察之外,还用其他五光十色的方式反叛社会:有的到深山老林过公社生活,穿兽皮,吃素食;有的迷信神秘宗教,走火入魔;有的加入“摩托党”飞车寻衅,喧泄愤怒;有的当“嬉皮士”,留长发长须,穿奇装异服,沉溺于摇滚和□□,崇尚群居和性解放。在一部电影中,在那个如火如荼如花的巴黎五月,青年a、b和姑娘c同处一室。他们一起喝酒,吸□□,享受□□,探讨哲学和革命。他们房间里挂着电影海报和明星照,就连经典油画《自由引导人民》中自由女神的脸也怪异换成了玛丽莲梦露的脸。青年b因答不出姑娘c的提问被罚在梦露的笑靥前□□。可有天清晨他们被一块打破窗玻璃的碎石惊醒了,啊呀,窗外街道上发生骚乱!他们迅疾加入了游行。当游行回来,三个人都摇身一变,穿的绿军装,戴的红五角星,手拿曾在香舍丽榭大街上挥舞过的小红书,成了自称信奉“m主义”的“m派”青年。青年b喜滋滋在墙上梦露脸旁边贴了张m的脸,上写“四个伟大”。次日一觉醒来,青年a和姑娘c便在厨房地板上初次□□,青年b(他和姑娘c是双胞胎兄妹!)叼着烟在火上煎蛋,偶尔不经意瞥一眼两个翻腾的躯体,后来处女之血涂抹在这三张年轻的脸上。
这些西方□□的口号行为和当时中国□□的做派真是风马牛不相及!在西方,“性和电影是发动机,政治是火车”。而在中国,领袖加贫穷(穷则思变嘛!)才是发动机,政治是火车。举个小故事:有两个北京的女□□到乡下去,路过一个老知青组上,听见有人用小提琴拉《梁祝》,就闯进去,手指着这知青的鼻尖训斥:“你这个小流氓,你拉的是什么东西?”吓得这老知青屁滚尿流,连夜将小提琴拿到别处藏起来,打听这两个不速之客走了,才敢又拉。这两个女□□的做派揭穿了□□鼓吹的“四大自由”的庐山真面目。故尔此□□是宫庭的,彼□□是草野的,彼□□的言行除了街垒、游行、石块和“用资本家的肠子去勒死官僚”之外都在此□□的扫荡之列。
也许,知青才和西方□□有几分形似与神似。华兹华斯诗云“年轻就是天堂”,这在西方如此,东方也如此。因为年轻才有造反的冲动,“在荷尔蒙分泌旺盛的春天,革命渴望疯狂生长。几十年后当他们足够老奸巨猾时,只是摇头一笑。”
奇怪的是这些西方造反青年给历史发展留下了很多意味深长的东西,恐怕这既与其“草野”性质相关,也与西方社会的开放性质相关。据认为,以法国1968年造反运动为起点,西方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,出现了诸如信息革命、新保守主义执政、全球生态危机、爱滋病与吸毒泛滥、冷战结束、苏联东欧阵营解体、全球化浪潮……等等一系列新景观。尤其是联大于1972年通过“人类环境宣言”,此后“只有一个地球”的呼唤在民间不胫而走,响彻朝野。人类在这个形象的口号下,开始关注自己的摇篮和家园--地球。难道不是么,推动历史的是天马行空的青年,而非老人和戴枷的舞蹈者。
https://www.biqivge.cc/book/13672729/25728848.html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biqivge.cc。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:m.biqivge.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