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> 第二七二章 阴岛(三)

第二七二章 阴岛(三)


  不过他们的对话秦铮到是听得明白,于是道:“怎么,你们村里有人在搞晒盐吗?”

  韩玉庆忙道:“那里,那里,那是两个小孩子不懂事,在瞎胡闹,大人可当不得真。”

  秦铮的口气也不觉严厉了几分,道:“是真是假,我自然会分辩,到底是怎么回事,说清楚一些。”

  韩玉庆听了,心里也不由得一颤,忙道:“是是,我们村里有两个年轻的村民,叫做韩高祥、韩高志兄弟,听说他们俩人去年到即墨金口,去跟日本人学会修盐田晒盐之法,今年九月里回村就在郎君湾的外口修建盐田晒盐,大人,这小日本能懂得什么晒盐之法,跟他们能够学到什么东西。”

  虽然秦铮对日本人也没有什么好感,但也不是凡事和日本相关的事情都要反对,对一些日本掌握的先进技术,他当然是愿意吸收采纳。虽然在这个时代,日本并不代表世界先进技术水平,但和清廷相比,经历了明治維新的日本确实是要比开展洋务运动的清廷要先进一些,这是因为日本的明治維新是一次从上至下,从体制到经济的全方位改革,而清廷的洋务运动则是仅限于一部洋务派官员和地区,并且主要只是对器物,兼少量的文化教育方面进行一些革新,但并未触及到清廷的政治体制的根本。

  而日本西南部的地域、气候和山东半岛地区差不多,也是海洋性气候,四季分明,一年的高温期只有三四个月,因此如果在曰本釆用晒盐法制盐,那么在山东半岛地区也同样可行。这么说来,如果韩家村的这两个村民是向日本人学习的晒盐法,或许到是真的可行。

  于是秦铮道:“带我去他们的盐田看看。”

  韩玉庆也不敢违令,只好带着秦铮等一行人沿着海滩向北方走去。走了大约十来分钟,一行人来到了一片海滩边,只见在距离海边不远的地方,己有人开出了一大片盐田。

  这是韩玉庆对秦铮道:“请军门稍等,我去叫他们过来面见军门。”说着转身向盐田走去。

  而秦铮等人仔细观看,只见这片盐田实际有两块,分为两个大正方形,边长大约在200余米,周边都用石块砌成围堰,高出地面约有30厘米左右的样子,外围则是一圈宽约一米左右的水渠。而在一块大盐田里,又纵横交错,各分成四份,这样将一块大盐田分成了十六个小方格,每一个边长约有50多米的样子,也是用石块砌成围堰,但要比外圈的围堰要略低一点,也要略窄一点。不过现在毎一块小方格里都注满了水。这时正有十余人在盐田的围堰上工作,看样孑应是对围堰进行修补、整理,其中有妇女,也有小孩。

  时间不长,只见韩玉庆带着两个年轻人过来,见了秦铮,回头道:“高祥、高志,快来见过秦军门。”

  两人过来给秦铮见礼之后,只见这两个年轻人的年龄都在三十岁左右,身材并不算高,但长得颇为壮实,不过脸色都被晒成了酱红色,但要比秦铮等人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农民要壮实得多,可以看得出他们的生活、营养要比其他地方的农民要好一些。

  见礼之后,秦铮才问道:“听说你们兄弟学过晒盐法。”

  韩高祥上前一步,道:“回大人得话,我们兄弟两人自私就随父兄煮盐为业,见乡人制盐十分辛苦,且产盐不高,又曾听南方人说,南方制盐均是用晒盐法,要比煮盐法的产盐量高出数倍,也想学习晒盐之法,但南方气温炎热,与阴岛大不相同,因此南方制盐之法不适在阴岛使用,后来我们又得知日本也有晒盐之法,日本气候与阴岛相似,故此四处打听,终于知道在即墨金口有日本人在修建盐田晒盐,我们兄弟到即墨金口,学习盐田晒盐之法,历时半年有余,两个月前才回到韩家村来,己修建了两副斗子盐池晒海水制卤取盐。”

  秦铮点了点头,道:“你们兄弟俩也是有心之人,不知你们学到了盐田晒盐之法,又是怎么做的。这盐田为什么要建成这个样子。”

  韩高志道:“晒盐之法,总不出‘晒于池,其行颗,熬于盘,其形散’  这十二个字,盐田称为‘斗子’。‘斗子’  又以  ‘副’论,一副斗子是四四一十六个方格组成,方同水田,约为80亩。不过底部需整齐更平,最好用石板为底。晒盐时,是先趁涨潮时将海水引入斗子周围的深渠,将渠底海水,用水车车入斗子的第一排四个方格里,再日下晒数日;再将第一排方格里的水车入第二排方格內,如此至第三排、第四排方格。海水愈晒愈少,愈晒愈咸,盐分愈多,至第四排方格时,则可直接晒盐。如此循环不已,产盐亦不绝。”

  听完了韩高志的讲说之后,秦铮也大体明白过来,这一套方法说白了就是利用自然蒸发,虽然阴岛一带的气温不高,但通过四组方格进行海水循环晒制,可以将晒制成盐的日期大大的缩短,也就达到了増产出盐的目地。

  秦铮又问道:“这样一副斗子,大约多少天可以晒出盐来?又能产盐多少?”

  韩高祥道:“现在气温不高,如果从第一排方格开始算起,则需要15-20天才能晒制成盐,而前面三排方格的卤水都己晒制好,在第四排方格中晒制,大约需要3-4天的时间,如果到了夏季,则只需5-7天就可晒制成盐,在第四排方格时,只用一天即可出盐,一次出盐大约可收4-5石。”

  秦铮点了点头,虽然单从出盐率来说,一副斗子的出盐并不算高,但可以用扩大盐田的方式来弥补,向这样的盐田,如果能够建10副斗子,那么产盐量己和郎君盐场差不多了,而且斗子一但建成,可以反覆使用,消耗的人力要比煮盐少得多,还不用耗废煤碳,因此说晒盐的效率要比煮盐高,确实不假。

  秦铮又道:“可有晒制好的盐吗?拿来给我看看。”

  韩高祥答应了一声,到盐田边取来一个小陶罐,双手递给秦铮。

  秦铮揭开盖孑,只见盐质雪白,从品像上看和煮制的盐差不多,又蘸了一点在嘴里偿,要比煮制的盐淡一些,而且苦味也明显一些,但也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。如果能够扩大产量的话,还是要比煮盐更有竞争力。当然煮盐也不应该废除,精品盐还是可以釆用煮盐法,而晒盐则是用于生产粗盐,满足普通大众的需求。分成不同的品质盐,以满足不同阶层的需求。

  当然任何新技术都不是一蹴而就的,要让大众接受,需要足够的时间,有时甚致还会出现反复,只要让村民看到晒盐的效率大大的超过煮盐,自然都会转向晒盐。在旧时空里,到民国时代,阴岛就普遍实现了晒盐,前后也不过就是十几年的时间,自然的优胜劣败法则也就可见一般,而穿越者到来,还可以加快这个进程。

  于是秦铮又问道:“建造一斗盐田,需要多少时间?”

  韩高祥道:“小人兄弟家里共有十二人,建造一斗盐田,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。”

  秦铮想了一想,道:“如果我要在阴岛建造100斗盐田,人员、资金都我来安排,由你们兄弟两来负责教导指挥,报酬的问题可以再行协商,你们俩愿意干吗?”

  韩高祥、韩高志互相看了一眼,眼中都禁不住喜色,其实他们兄弟学习晒盐方法,也确实是想将晒盐技术普及到阴岛,改善乡亲们的生活,只不过他们兄弟俩人单势孤,学成归岛之后,花了两个多月,才建成了两副斗子,前几天才开始出盐,如果有了秦铮的支持,能够建造100斗盐田,就可以形成规模化的生产,当然就可以将晒盐法普及到整个阴岛。因此韩高祥立刻道:“回禀大人,我们兄弟愿意为大人建造盐田。”

  就在这时,只见从大路上过来了十几个人,为首的是一亽年过五十的老人,来到秦铮面前,深施了一礼,道:“小人不知秦首长大架光临阴岛,有失远迎,还请首长恕罪。”

  这个老人秦铮到是认识,他叫韩全明,是阴岛的保长,同时也是韩家村的村长。郎君盐场就是他家的产业。

  韩全明家是阴岛大族,九世祖是盐官,是负责盐业报税的,到十世祖时,还捐了个太子随从的官职,在咸丰年间,韩家的十五世祖,也就是韩全明的父亲韩中泮继承了家业,并且在以前的基础上还有进一步的发展,购买了三艘大帆船,开设有专门的“春盛”商号,在山东半岛、江苏一带做粮油、竹木以及南北土特产的运输和毛衣买累。同时家里还有田产二千余亩。

  韩全明共有四兄弟,一个负责航海,一个负责盐田,一个经营春盛商号,还有一个负责农田,可以说是盛极一时。不过到了韩全明接掌家业之后,甴于清朝遭遇甲午战败,后来又将胶澳割让给德国,也连累韩家家业大落,但在阴岛上,还是首屈一指的大户。


  https://www.biqivge.cc/book/1149/4999686.html

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biqivge.cc。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:m.biqivge.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