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朕即大宋 > 第九章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祸患的方法

第九章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祸患的方法


  在计相杨时继续说下去之前,赵桓打断了一下,问了一个公卿大臣们不太感兴趣的话题。
  “三司使是否统计过各地亩产量大概在多少?这八亿四千万亩良田,总共能生产多少石粮食?”
  这个数据,对朝廷财政,对军队战力并没有多少影响。
  但却是最真真切切影响整个国家生产力的一个数据。
  不管上层建筑如何,农业生产力才决定了社会的发展程度。
  只有农业生产力高度发达,  才能有充足的人口从田地里解放出来,发展工业。
  大宋的城市经济无疑是十分发达的,尤其东京,亲自走在这个城市里,你几乎无法感受这是一个传统印象中的古典城市。
  穿越者能想到的,想不到的发明,几乎都能在这座城市里找到。比如炼焦、洗煤,  缫车、水转大纺车,水晶透镜、拉杆活塞式风箱,  培育水稻、肥料积制,甚至连商标、广告这种东西都有,而且是遍布整个东京城大街小巷,茶坊青楼。
  就城市商品经济角度而言,东京已经具备了完善且优良的运行模式。
  但之所以卡在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之间,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一切的背后并没有强大的工业生产。
  这繁华的一切,并没有一个坚实而又强大的后盾,或者说没有供应这繁华的肥沃土壤。
  只是一国养一城的,不惜代价从各地运来的奢侈品,维持着这昙花一现似地繁荣。以满足京城士大夫们奢欲无厌的腐败。
  不论是眼前这座东京城,还是整个大宋,如果想打破当前桎梏,突破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文明程度。都必须发展出强大的工业。
  上天给赵桓穿越来一遭,  他自然不甘于只打打杀杀。
  不然他都用不着改革,用不着苦心积虑的跟士大夫们咬牙博弈,  只要躺在内宫跟曹叡一样花天酒地,  把军队交给岳飞,早晚也能打赢金国。
  但既然来到这个时代,  总要有点宏伟追求,给这个时代注入不同的气象。
  他又不会发明创造,又不会著书创作,能做得就只有把国家文明水准推向更高层,彻底拉开与周围国家的差距。让后人闭着眼也能吊打周围所有国家。
  便比如漠北。
  似乎有中原王朝以来,北方胡虏都是中原王朝的心头大患。
  一代代中原英杰都想着要怎样抵御胡虏的入侵,仿佛这是一个无法根治的死节。
  如果穿越到秦汉,赵桓还真不好说,必须要小心翼翼,培养国家精神,贯彻国家武德,建设精锐大军,然后还要配合以外交、羁縻,才有可能解决。(一如大孟神武皇帝张瑞)。
  这是由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两者的属性决定的。只要农业文明无法跨越400毫米等降水量线,将势力扎稳在北方草原,那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就是个无法根治的死节。
  但穿越到大宋,这一切就完全没有那么复杂了。一切的问题,都能够一个方法轻松破解。
  那就是把文明往前推动一步。
  游牧文明是农业文明的死敌?
  戎狄炽强,  为患北疆?
  那来跟工业文明试试?
  当游牧铁骑南下,  遇到一个强大的工业帝国。
  那画面简直……惨烈的不忍直视。
  当工业文明出现那一刻,  所谓的漠北,所谓的北方游牧民族,就再不配谈什么“劲兵骁将强于中国”了。
  能歌善舞才是他们的民族特点。
  不要跟工业帝国强大的动员能力比军事实力,更不要用弓剑刀枪尝试去冲击工业帝国先进的火器阵线。
  因为赵桓有这份规划,所以关注点与一众大臣们略有不同,更加在意整体粮食产量。
  杨时眉头微蹙,思考了片刻,认真的回道:“官家,我大宋幅员辽阔,疆域万里,各地粮食产量差异极大。如陕西、永兴军、秦凤路等地,粮食产量略低,亩产只有两石左右。”
  “而在成都一带,据闻粮食产量最高能达到七八石。”
  “我朝最受人景仰的千古名臣,范文正公,知苏州时,曾在《答手诏条陈十事》中详述,苏州一州之田,系出税者三万四千顷。中稔之利,每亩得米二石至三石。这是精米,在大宋任何地区基本都是稻子二石折米一石。”
  “这就意味着在我朝粮仓,苏湖一带亩产约有四至六石。”
  赵桓听的极为认真,如陕西、秦凤路这些地区亩产量略低倒不是技术问题,完全是因为降水量不足。而南方亩产较高,反而不是因为降水,而是因为温度。
  千古有名的占城稻,早在大宋开国之初就已经传入中原。而且南方各州,历任监司官员都极力推广,在大宋已经十分普及。
  这种水稻一年能够三熟,从种下到收割仅仅五十余日,是提高亩产的良种。
  因此在大宋,南方土地的亩产量一般要高于北方。如果精耕细作,改进农业生产水平,也会出现成都那种令人惊叹的情况,一亩地产量八石。
  赵桓算了一下,说道:“仅苏州一地,田地三万四千顷就能产谷一千四百万至两千万石左右?”
  “远远不止。”计相杨时纠正道:“这三万四千顷田地数量是范文正公上报的,系出税者数量。当地还有大量士大夫不上税土地,以及隐匿的田地。”
  “苏州一带的土地在这次肃清中属于首批丈量完成的一批,我司统计的苏州良田为五万两千顷,产谷至少亦在两千一百万石,高可达三千万石。”
  三千万石。
  大宋禁军士兵月粮为二点五石,厢军两石,到靖康年间禁军口粮一路下滑至八九斗月粮,继而糙米充好米,小斗换大斗。
  这说明一个壮汉一个月的口粮在两石以上,妇女儿童老人,一个月八九斗也饿不着。
  大宋男女老少平均下来,每月粮食消耗在一石至两石中间。
  这三千万石粮食足够供养近三千万人一个月。而大宋总共也才一亿人口。
  难怪说苏湖熟,天下足。
  赵桓说道:“虽然产粮数无法确定,但区间总能有所合算,最低也有二十亿石,高或可达三十至四十亿。朕算的没错吧?”
  “的确如此。”
  “可按我朝百姓每月耗粮一石算,一亿百姓一年也不过十二亿石消耗。所有数据皆取下限,也至少应该还有八亿石存余,这些粮食都到哪里去了?”


  https://www.biqivge.cc/book/10730538/710129514.html

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biqivge.cc。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:m.biqivge.cc